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

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

甲四、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 分二:
乙一、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
丙一、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
一、總說:能令學者相續之中,下至發起一德,減損一過,一切善樂之本源者,厥為善知識。故於最初,依師軌理極為緊要。
引:(一)攝決定心臟云:「住性數取趣,應親善知識。」
(二)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:「總攝一切教授首,是不捨離善知識。」
(三)博朵瓦亦云:「修解脫者,更無緊要過於尊重。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,若無教者亦且無成,況是無間從惡趣來,欲往從未經之地,豈能無師。」
二、別說:親近知識之理分六:
丁一、所依善知識之相
一、總說:由各各乘增上力故,雖說多種,然於此中所說知識,是於三士所有道中,能漸引導,次能導入大乘佛道。
二、別說:經莊嚴論云:「知識調伏靜近靜,德增具勤教富饒,善達實性具巧說,悲體離厭應依止。」是說學人,須依成就十法知識。
(一)自所應獲得之德(自利德-六)
1、自未調伏,而調伏他,無有是處。故其尊重能調伏他者,須先調伏自類相續。故須一種順總佛教,調相續法,即三種寶學_戒定慧。
(1)調伏者(戒):謂尸羅學。
(2)寂靜者:如是於其妙行惡行,所有進止,由其依止念正知故,令心發起內寂靜住,所有定學。
(3)近寂靜者:於心堪能奢摩他故,觀擇真義發起慧學。
2、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,猶非完足,尚須成就聖教功德。言教富者,謂於三藏等,成就多聞。
3、達實性者,是殊勝慧學,是謂法無我性,或以現證真實為主。此若無者,說由教理通達亦成。
4、雖能具足教證,若較學者或劣或等,猶非圓足,故須一種德增上者。
(二)攝他德(利他徳-四):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,無有以水洗罪等事。
1、善巧說者,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,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。
2、悲愍者,謂宣說法等起清淨,不顧利養及恭敬等,是由慈悲等起而說。
3、具精勤者,謂於利他勇悍剛決。
4、遠離厭患者,數數宣說而無疲倦,謂能堪忍宣說苦勞。
(三)總結所依善知士之相:
1、圓具德相者:具十德也
2、中等之相者:博朵瓦云:「三學及通達實性,並悲愍心,五是主要。具前五德故,誰居其前悉能獲益。」
3、下等之相者:如妙臂請問經云「……」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,隨其所應配其難易,具八分者,為下邊際。
4、若於諸所學處,不樂修行,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,則不堪任為善知識。
5、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,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,故欲求依尊重者,應當了知,彼諸德相,勵力尋求具其相者。
6、諸欲為作學人依者,亦應知此,勵力具足如是德相。
丁二、能依學者之相
一、三法:四百論曰:「說正住、具慧、希求為聞器。不便說者德,亦不轉聽者。」
二、五法:
(ㄧ)正住:謂不墮黨類,若墮黨執,由彼蔽覆不見功德,故不能得善說妙義。墮黨類者,謂貪著自宗,瞋他法派。應觀自心,捨如是執。菩薩別解脫經:「應捨自欲,敬重安住,親教軌範,所有論宗。」
(二)具慧:簡擇善說正道,惡說似道,二事慧力。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。
(三)廣大希求:如畫中聽聞法者,全無發趣,故須具有廣大希求。
(四)敬法法師
(五)屬意
三、四法:宗大師攝為四:
(ㄧ)於其法具大希求
(二)聽聞之時善住其意
(三)於法法師起大敬重
(四)棄捨惡說受取善說。第四項之順緣謂具慧解,棄捨違緣位正直住。
四、小結:
(ㄧ)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,應當觀察為具不具。
(二)完具者應修歡慰,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。
(三)應了知能依諸法,若不了知如是德相,則不覺察,由此退失廣大義利。
丁三、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分二
引言:
ㄧ、若自具足器相,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十德之相。
二、應於具相,受取法益。
三、於未修心,易見師過,起不信時,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(尊重尠少,數不過五),應如是行。現見此說極為諦實,應如是學。
戊—、意樂親近軌理
己ㄧ、總示親近意樂
華嚴經說,以九種心,親近承事諸善知識,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。
宗大師攝之為四:
一、棄自自在,捨於尊重令自在者,
(一)如孝子心—孝子自於所作,不自在轉,觀父容顏,隨父自在,依教而行。
※ 於具德者前乃可施行,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。
二、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,
(二)如金鋼心—諸魔羅及惡友等,不能破離。《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》云:「應當遠離,親睦無常,情面無常。」
三、荷負一切事擔者,
(三)如大地心—負一切擔,悉無懈怠。
※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—如教奉行,實屬大福,莫覺如擔,當為莊
四、荷負擔已應如何行,分六。
(四)如輪圍山心—任起如何一切苦惱,悉不能動。
※依怙童告公巴德熾云:「能親近大乘知識,聽聞正法者,為今始獲,應堅穩住。」
(五)如世間僕使心—雖受行一切穢業,意無慚疑,而正行辦。
(六)如除穢人心—盡斷一切慢及過慢,較於尊重應自低劣。
(七)如乘心—於尊重事,雖諸重擔極難行者,亦勇受持。
(八)如犬心—尊重毀罵,於師無忿。
※朵壠巴呵責畫師,畫師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。
(九)如船心—於尊重事任載幾許,若來若往,悉無厭患。
己二、特申修信以為根本
ㄧ、信為一切德本
(一)信為前行如母生,守護增長一切德,除疑度脫諸暴流,信能表喻妙樂城。信無濁穢令心淨,能令離曼是敬本,信是最勝財藏足,攝善之本猶如手。
(二)由何出導師,信為最勝乘,是故具慧人,應隨依於信。諸不信心人,不生眾白法,如種為火焦,豈生青苗芽。
(三)大乘功德,生多生少,皆依尊重,乃能升起。
(四)言教授者,謂是信心信信,信為極要。
二、信的種類
(一)總:謂信三寶、業果、四諦。
(二)別:然此中者,謂信尊重(三寶之僧寶也)。
此中如何修信,弟子於尊重所,應如何觀修? 答:應視師如佛想
1、密:金剛手灌頂續云:「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,如於佛博伽梵即應如是。其心若如是,其善常生長,彼當速成佛,利一切世間。」
2、顯、律: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,毘奈耶中亦有是說。
3、結示:諸(顯密律)經義者,謂若知是佛,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失,起思德心。
(1)不求過失:
A、當思惟求師過失之過患而滅此心。
B、當發起尋過心時,應即悔除。
C、當防護未來發生此心。
(2)起思德心:應於其具諸淨戒,或具多聞,或信等德,令心執取,思惟功德。
(3)結示:如是修習,則
A、設見有少過失,亦不障信心。
喻:譬如自於所不樂品,雖見具有眾多功德,然由見過心勢猛故,而能映蔽見德之心。又如於自雖見眾過,若見自身一種功德,心勢猛利,此亦能蔽見過之心。(他有多功德,因自不喜而不見眾功德;自有多過失,因自愛已故不見眾過失)
公案:尊者與其師金洲大師所持中觀與唯識,在見上有勝劣,然尊者於道總體及菩提心於大師所學得,故執金洲大師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
為何舉此公案?
答:依見解其師有過(未圓滿);依成佛之道總及菩提心,其師有大功德
B、雖犯戒等,亦應如是修,悉無差別。
C、由此因緣菩提資糧,未圓滿者悉能圓滿,煩惱未斷悉能斷除(集資淨罪)。如是思已,便能獲得歡喜踴躍,於諸善法應隨順行,於不善法應不順行。
己三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
ㄧ.思惟師恩—如十法經:「於長夜中,馳騁生死尋覓我者。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,醒覺我者。沉溺有海,拔濟我者。我入惡道示善道者。繫縛有獄解釋我者。我於長夜,病所逼腦為作醫王。我被貪等猛火燒燃,為作雲雨而為息滅。」
二.隨念恩(意應專一念其義理)—華嚴經:「諸善知識,是於一切惡趣之中,救護於我。令善通達法平等性。開示安穩不安穩道。以普賢行而為教授,指示能往一切智城,所有之道。護送往一切智處。正令趣入法界大海。開示三世所知法海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。善知識者,長我一切白淨善法。」
三.詠頌憶念(應易其善財而誦自名)—華嚴經:「我此知識說正法,普示一切法功德,遍示菩薩威儀道,專心思惟而來此。此是能生如我母,與德乳故如乳母,周遍長養菩提分,此諸善士遮無利。解脫老死如醫王,如天帝釋降甘雨,增廣白法如滿月,猶日光明示靜品。對於怨親如山王,心無擾亂猶大海,等同船師徧救護,菩薩啟發我覺慧,佛子能生大菩提,我諸知識佛所讚,由是善心而來此。救護世間如勇士,是大商主及怙依,此給我樂如眼目,以此心事善知識。」
【公案】:我們的上師_淨明法師開示
十六年前,師父為了辦法人事業,決定要晉見法王報告這件事情,那時候師父的身體非常不好,住在雲林醫院,醫生警告說他的身體狀況非常差,但是師父還是毅然決然地坐上飛機,到了那裏是下午,溫度是攝氏四十多度,我們連夜上山,一路上都是石頭路,到了山上己經凌晨了,那時正下著大雨,後山下雪,氣候這麼差,師父又病倒了!沒辦法,就派我代表他去向法王做報告。
我們事先並未安排到面見法王的行程,當時法王有事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我就想辦法跟著去希望能用各種方式見到法王。一路上又是大冰雹,又是泥流,山腰上的泥土就像泥漿,右邊是崖谷,我也只好硬著頭皮穿過去了。
隔了一天,一大早五、六點,我又坐車趕到法王做法會的地方。一路上,一樣是傾盆大雨、下冰雹,一直到中午前,我就這樣挨著餓跑來跑去、跑來跑去;後來,他們辦事人員跟我說:「你們中午來試試看!」到了下午一、兩點左右,我們就插隊進去,終於能夠見到法王;那個時候,天空突然放晴,還出現彩虹;法王非常重視這件事情,還說回去要見師父一面,我們在裏邊談了一個多小時,這是非常難得的!那一天,我到傍晚五、六點才吃第一頓飯,然後連夜趕回師父的住處,抵達時己經是半夜 一兩 、點了。
當我走到師父房門口時,天色非常陰暗,下著大雨,寒風瑟瑟的,我靜悄悄地站在門口,想說要不要進去,這時,師父用非常微弱的聲音,劃破了黑夜:「淨明啊!進來吧!」我毫不思索地就進去了,我想:「師父在想甚麼?師父怎麼那麼厲害,怎麼知道我回來了呢?」師父他老人家躺在一個破舊的房子裏面,外面刮著大風,裏面刮著小風,己經整整等我兩天。
一進門,我打開非常暗的電燈泡,師父不讓我扶,他一向習慣是自已撐著坐起來,我要倒茶水,他也不讓我倒,我們師徒兩人在那寒風瑟瑟、伸手不見五指的寒夜裏,在床上面對面的坐著,師父說:「法王說了甚麼?告訴我!告訴我!」我非常高興地說:「師父啊!師父啊!法王答應了!答應了!」
我看到師父聽到了這句話之後,炯炯有神的眼光,黑白分明的、柔和的眼睛帶著澄澈的淚水,露出非常深邃的眼神,很篤定向前方看著,師父說了兩句話,而且是上氣不接下氣,非常微弱的聲調:「我這口氣斷了也值得!我這口氣斷了也值得!」我不曉得怎麼樣形容那種感覺,到現在我還不能忘記那個場景。
大家想想看,一個身負重病的老和尚,在寒風中躺在床上,望著他心愛的弟子甚麼時候回來;同時,另一幕是我,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,出家不久,沒身份、沒地位的。在內外種種的困難下,離開師父,身負重任,想辦法晉見法王,滿師父的心願,讓他能夠高興,你們想像這兩幕情景,十多年前,甚麼都沒有、種種困難的情況之下。
師父無量以來,為了他心愛的、無邊的有情,幾乎都在這種面臨死亡的情況下,用他最慈悲的眼神,很篤定地望著我們,他也在期盼、思念我們,他想要幫助我們,他在尋覓著我們,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上師!他一向以來就是這種精進不懈的精神。當他年老的時候,這麼瘦弱,坐在椅子上,沒有任何肌肉支撐他的身體了,還在為我們講法,每一天為了掙扎吸一口氣,己經耗掉他很多的體力、精力,他還是跟我們講法,啊!我們這樣的上師!
所以《十法經》說:諸善知識者,是我們長夜中,馳騁生死尋覓我者…….等等。我們對師長的功德、恩德要這樣去憶念,這是傑仁波切教我們的。
戊二、加行親近軌理
一、總示:作師所喜(總之應勵力行,修師所喜,斷除不喜。)
如尊重五十頌:「勵觀彼及彼,應作師所喜,不喜應盡遮。金剛持自說,成就隨軌範,知已一切事,悉敬奉尊長。」
二、別示:作師所喜者,謂有三門,(一)供獻財物(二)身語承事(三)如教奉行
引證:莊嚴經論云「由諸供事及承事,修行親近善知識。」及「堅固由依教奉行,能令其心正歡喜。」
(一)供獻財物
(1)五十頌云「恆以諸難施,妻子自命根,事自三昧師,況諸動資財。」「此供施即成,恆供一切佛,此是福資糧,從糧得成就。」
(2)五十頌云「欲求無盡性,如如少可意,即應以彼彼,勝妙供尊長。」  拉梭瓦云「如有上妙供下惡者,犯三昧耶,若是尊長喜樂於彼,或是唯有下劣供物,則無違犯。」
(3)意樂:
1、學者方面:以是最勝集資糧故,實應如是。
2、師長方面:
A、必須一,不顧利養。
B、霞惹瓦:「愛樂修行,於財供養,全無顧著,說為尊重。與此相違,非是修行解脫之師。」
(二)身語承事
身: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。
語:當如實讚師功德等。
(三)如教奉行:謂於教授遵行無違,此是(三門中)主要。
1、本生論云「報恩供養者,謂依教奉行。」
2、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,如何行耶?
答曰:於所教,應不依行。
引經:
(1)毘奈耶經:「若說非法,應當遮止。」
(2)寶雲經:「於其善法隨順而行,於不善法應不順行。」
(3)不行非理者,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。
※不應以此諸理,遂於師所,不敬輕訾而毀謗等。應善辭謝而不隨轉。
三、結示:
(一)是須受行正法之分。
1、莊嚴經論:「為受法分具功德,親近知識非為財。」
2、博朵瓦:「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,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,不食大師 之餘食,許一切時至大師前,則當侍奉承事大師。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。」
(二)親近師長的時間。博朵瓦:「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。」
※師父教戒【我們內心當中要隨時檢查:我今天來是為了什麼?為佛法;為了學習佛法自己要具相;自己具相,接著要找好老師;找到了好的老師,要懂得怎麼去承事,依師的次第內涵是這樣。心中隨時提策,我真正重要的是為求法,絕對不是為世間這些事情。總結起來說,親近的方式分意樂、加行兩種;總的意樂是以九心承事,特別是要修信、念恩,我們把它歸結成觀功念恩;加行是財敬供養、身語承事、如教奉行。】
研討題綱:即然不合理又要叫我們恭敬,怎麼做呢?
丁四、依止勝利
親近勝利者有十:
一、近諸佛位
二、諸佛歡喜
三、終不缺離大善知識
四、不墮惡趣
五、惡業煩惱悉不能勝
六、終不違越菩薩所行,於菩薩行具正念故,功德資糧漸漸增長。
七、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
八、承事師故,意樂加行悉獲善業,自作他利資糧圓滿
九、由其承事知識,應於惡趣所受諸業,於現法中身心之上,少起病惱,或於夢中而領受者,亦能引彼令盡無餘
十、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。
略分四類:
一、所有的勝利_前八
二、消業障_九
三、殊勝的功德(承師半日善能映蔽承事無量諸佛善根) _十
四、本生論(自然薰)--常如副主任於行培三班
如華嚴經云:「若諸菩薩,為善知識正所攝受,不墮惡趣。若諸菩薩,為善知識所思念者,則不違越菩薩學處。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,勝出世間。若諸菩薩,承事供養善知識者,於一切行不忘而行。若諸菩薩,為善知識所攝持者,諸業煩惱難以取勝。」又云:「若諸菩薩,隨善知識所有教誡,諸佛世尊心正歡喜。若諸菩薩,於善知識所有言教,安住無違近一切智。於善知識言教無疑,則能近於諸善知識。作意不捨善知識者,一切利義,悉能成辦。」
結語:
一、如本生論云:「悉不應遠離諸善士,以調伏理修善行,由近彼故其德塵,雖不故染自然薰。」
二、如博朵瓦云:「我等多有破衣之過,如拖破衣,唯著草穢,不沾金沙。其善知識,所有功德,不能薰染,略有少過,即便染著,故於一切略略親近,悉無所成。」
丁五、未依過患
一、請為知識不善依之過患:
(一)於現世中,遭諸疾疫非人損惱。
(二)於未來世,當墮惡趣,經無量時受無量苦。
1、五十頌:「毀謗阿闍黎,是大愚應遭,疾厲及諸病,魔疫諸毒死,王火及毒蛇,水羅叉盜賊,非人碍神等,殺墮有情獄。終不應惱亂,諸阿闍黎心,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。所說無間等,極可畏地獄,諸謗師範者,佛說住其中。」
2、札那釋難論:「設唯聞一頌,若不執為尊,百世生犬中,後生賤族姓。」
(三)諸功德,未生不生,已生退失。
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:「若彼於師住嫌恨心,或堅惡心,或恚腦心,能得功德,無有是處。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。若於三乘補特伽羅,說法苾芻,不起恭敬,及尊長想,或大師想者,此等能得未得之法,或已得者,令不退失,無有是處。由不恭敬沉末法故。」
二、親近不善知識、罪惡友之過患:。
令諸德漸次減損,一切罪惡漸次增長,能生一切非所愛樂。—故於一切種悉當遠離。
(一)念住經:「為貪嗔痴一切根本者,謂罪惡友,此如毒樹。」
(二)涅槃經:「如諸菩薩怖畏惡友,此者具壞善及淨心。又壞肉身,兼壞法身。一定能擲惡趣。」
(三)惡知識者,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,諸先有者不能損減,諸先非有令新增長。
(四)善知識敦巴云:「下者雖與上伴共住,僅成中等。上者若與下者共住,不待劬勞,而成下趣。」
丁六、攝彼等義
一、尊長瑜伽教授者,應知即是如前所說。若一二次,修所緣境,全無所至。
二、至心欲行法者,須恆親近,無錯引導,最勝知識。
三、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,不生利益反致虧損。故此依止知識法類,較餘一切極為重要。
四、未能如法依止的原因 分四:
(一)我等煩惱,極其粗重。
(二)多不了知依師道理。
(三)知而不行,諸聞法者,反起無量依師之罪。
(四)於此罪難發生悔防等心。
五、應如是行:
(一)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,數數思惟。
(二)於昔多生,未能如法依止諸罪,應由至心而悔,多發防護之心。
(三)自應勵備法器諸法,數思圓滿德相知識,積集資糧,廣發大願,為如是師,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。
六、嘉勉:若如是者,不久,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