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庚二、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分二:辛一、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、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辛一、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分四: 壬一、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壬二、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壬三、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壬四、既歸依已所學次第。 壬一、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一、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(一)於現法中速死不住,死沒之後,於所生處亦無自在,是為諸業他自在轉。 (二)諸白淨業勢力微弱,諸黑惡業至極強力,故墮惡趣,由思此理,起大怖畏,次令發生求依之心。 二、深信三寶,有從彼中救護堪能。 ◎結勸: 若此二因唯有虛言,則其歸依亦同於彼,若此二因,堅固猛利, 則其歸依亦能變意,故應該勵力勤修二因。 壬二、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分二: 癸一、正明其境 歸依境:若有一,能辨是依非依慧者,理應歸依,無欺歸處佛薄伽梵。由此亦表法及僧寶。「佛、法及僧伽,是求脫者依。」引經:百五十頌云「若誰一切過,畢竟皆永無【斷】,若是一切種,一切德依處【證】。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,讚此恭敬此【佛】,應住其聖教【法僧】。」 癸二、應歸依此之因相 分四: 一、自正解脫一切怖畏→自即是極調善性,已能證得無畏位故,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,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。 二、善巧於畏度他方便→於一切種,度所化機,善方便故,此若無者,縱往歸依,亦不能辦所求事故。 三、普於一切無其親疏,大悲徧轉→具大悲故,此若無者,雖趣歸依,不救護故。 四、普利一切有恩無恩,是應歸處→以一切財而興供養,未將為喜,要以正行而修供養,乃生喜故,此若無者,則定顧視先有恩惠,不與一切作歸處故。 ◎小結:此唯佛方有,非自在天等,故佛即是所歸依處。由如是故,佛所說法,佛弟子眾皆可歸依。 能自救二種因:1外支或因,無所缺少,大師已成。 2內支,未能實心持為歸依,而苦惱故。 壬三、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分四 癸一、知功德:知功德而歸依者,須能憶念歸處功德,其中有三: 子一、佛功德 分四: 一、身功德→正思念諸佛相好。應如喻讚所說,而憶念之。 二、語功德→隨世界,所有有情,同於一時,各各申一異類請問,能由剎那心相應慧,悉皆攝持,以一言音答一切問,彼等亦能各隨自音,而生悟解。←應思惟此希有道理。 百五十頌:「觀尊面可愛,從彼聞此等,極和美言音,如月注甘露。尊語能靜息,貪塵如雨雲,拔除瞋毒蛇,等同妙翅鳥。摧壞極無知,翳障如日光,由摧我慢山,故亦等金剛。見義故無欺,無過故隨順,善綴故易解,尊語具善說。且初聞尊語,能奪聞者意,次若正思惟,亦除諸貪癡。慶慰諸匱乏,亦放逸者歸,令樂者厭離,尊與相稱轉。能生智者喜,能增中者慧,能摧下者翳,此語利眾生。」 三、意功德 分二: (一)智功德→於如所有性,盡所有性,一切所知,如掌中菴摩洛迦,智無礙轉,能仁智徧一切所知。除佛餘者,所知寬廣,智量狹小,悉不能徧。 (二)悲功德→如諸有情為煩惱縛,無所自在,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,常起大悲恆無間斷。 引經:諦者品「若見癡黑暗,長常覆眾生心,陷入生死獄,勝仙發悲心。」「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,墮愛貪大海,勝者發大悲。見煩惑眾生,多病憂逼惱,為除眾苦故,十力生大悲。能仁常起悲,終無不起時,住眾生意樂,故佛無過失。」應隨憶念。 四、業功德者→身語意業,由其任運無間二相,而正饒益一切有情。此復由於所化之別,堪引化者,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,遠離衰損,定作一切所應作事。「尊說摧煩惱,顯示魔諂動,說生死苦性,亦示無畏所。思利大悲者,凡能利有情,此事尊未行,豈有此餘事。」 ◎小結(佛功德): 一、此是略說念佛道理:若由種種門中憶念,亦由多門能發淨信。若能數數憶念思惟,則勢猛利常恆相續。餘二寶德亦復如是。故當數數思佛功德,勵力引發至心定解。此若生者,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,亦能發起如是 定解,是則歸依至於扼要。 二、由如是修,若善了解: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,此等皆能現為教授。 三、破邪執:念觀察修皆是分別,於修行時而棄捨者,是遮此等集聚資糧,淨治罪障非一門徑,故於暇身,攝取無量堅實心藏,應當了知為大障礙。博朶瓦云「吾等對於諸佛妙智,尚不計為準洽占卜。若佛制云,此此應斷,此此應行。豈置心耶,若未能辦豈憂慮耶。反作是言,諸教法中,雖如彼說,然由現在,若時若處,不能實行,須如是行。輕棄佛語,唯住自知。」若不觀察,隨心愛樂,唯亂於言。若非爾者,內返其意,詳細觀察,極為諦實。」 四、若作常時修持,心隨修轉:故於初時修心稍難,後時於彼能任運轉。又若能念,願我當得,如所隨念,如是佛者,是發菩提心,一切晝夜恆得見佛,於臨終時任生何苦,然隨念佛終不退失。 博朶瓦云「若數數思,漸能深信,漸淨相續,能得加持。由於此上獲得定解,故能由其誠心歸依,若於所學能正習學,則一切事悉成佛法。」 子二、法功德→由敬佛而為因緣,應作是念,佛具無邊功德者,是由證修滅道二諦,除過引德,以為自性,教證二法,而得生起。正攝法經云:「諸佛世尊,所有無邊無際功德,從法生起,受行法分,法所化現,法為其主,從法出生,正法行境,依於正法,法所成辦。」 子三、僧功德→諸聖補特伽羅,此亦由念正法功德,由其如理修行門中,而為憶念。正攝法經云:「於諸僧伽,應如是念,謂說正法,受行正法,思惟正法,是正法田,受持正法,依止於法,供養於法,作法事業,法為行境,法行圓滿,自性正直,自性清淨,法性哀愍,成就悲愍,常以遠離為所行境,恆趣向法,常白淨行。」 癸二、由知差別而歸依者,由知三寶內互相差別而正歸依。 三 寶 三寶差別 佛 寶 法 寶 僧 寶 相 現證菩提 即彼證果 由他教授,而正修行 業 善轉教業 斷煩惱苦所緣為業 勇猛增長業 信解 應樹親近承事信解 應樹希求證得信解 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。 修行 應修供養承事正行 應修瑜伽方便正行 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隨念 念佛功德 念法功德 念僧功德 生福 依一補特伽羅,生最勝福。 依法增上,生最勝福。 依眾多補特伽羅,生長福德(僧伽定有四故)。 癸三、由自誓受而歸依者→由誓受依佛為師,依般涅槃為正修法,歸依僧伽為修助伴,由如是門而正歸依。 癸四、由不言餘而歸依者→ 一、總: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,諸學法者,所有勝劣,唯於三寶執為歸處,不執於此相違師等,是所應歸。 二、別:(佛法僧三寶)內、外道之差別: (一)師差別:佛圓滿無邊功德,所餘大師與此相違。 (二)教差別:佛聖教,由安穩道得安樂果,息生死流,淨諸煩惱,終不欺罔樂解脫者,唯一善妙,清淨罪惡,外道教法與此相違。讚應讚云「應趣應遮,清淨及雜染,此是雄尊語,與餘言差別。此純顯真如,彼唯欺罔法,尊語與餘言,除此須何殊。此專一妙善,彼唯障礙法,尊語與餘言,除此有何別。由彼染極染,由此能清淨,此即依怙語,與餘言差別。」 (三)僧差別:依教而行,故由教差別能知僧差別。 壬四、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分二 壬四、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分二:癸一、攝分中出 癸二、教授中出。 癸一、攝分中出 有二四聚: 初 四 聚 親 近 善 士 善知識者,乃是一切功德依處,觀見是已而正親近,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,隨順此之正行,即是歸依示道大師。 聽 聞 正 法 隨其所應,當聞若佛所說,若佛弟子所說,法教諸契經等。 如 理 作 意 若作意何種所緣,能息煩惱,即應作意。 法 隨 法 行 由歸依法,於教證法應當現證,此即是彼隨順行故。應隨順般涅槃法,而修正行。由歸依僧,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。其隨順行,應與諸趣解脫者,共同學故。 第 二 四 聚 諸 根 不 掉 根於境放散之後,意亦隨逐,於境掉動,深見過患,令意厭捨。 受 學 學 處 隨力受學佛制學處。 悲 愍 有 情 佛聖教,由悲差別,故歸依此,於諸有情,亦應悲愍,斷除損害。 應時時間,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應日日供養三寶。 癸二、教授中出 分二:子一、別學 子二、共學 子一、別學 分二: 丑一、遮止應學: 一、涅盤經云:「若歸依三寶,是謂正近事,終不應歸依,諸餘天神等。歸依正法者,應離殺害心,歸依於僧伽,不共外道住。」 (一)皈依佛不歸餘天:於世間,若大自在徧入天等,尚不執為畢竟歸處,況諸鬼趣山神龍等。此是不可不信三寶,歸心彼等。 (二)皈依法於諸有情捨離損害:於人及畜等,若打若縛,若禁穿鼻,實不能負強令負等,意樂加行,損害有情,悉應遠離。 (三)皈依僧與諸外道不應共住:與不信三寶,為可歸宿,而毀謗者,不應共住。 丑二、修行應學: 一、佛:於佛像,若塑若畫,隨好隨醜,不應譏毀,置塵險處,及押當等,不敬輕毀,皆當斷除,應當執為是可敬田,猶如大師。 (一)喻: 1、分辯阿笈摩說,劫毘羅摩納婆,由於學無學僧眾,說十八種異類惡語。(以下略) 2、雜事中說,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,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故事。(以下略) (二)小結(佛):於佛像不應說言,此如此類,於他所造諸佛像等,若因善妙,若量廣大,不應譏毀及遮止等。 二、法:雖於正法四句以上,應離不敬。又應斷除一切不敬,謂抵押經卷,貿為貨物,置禿土地,灰塵險處,鞋襪并持,及跨越等。應起恭敬,等如法寶。 祖師勸誡:霞惹瓦云:「我等於法任何玩耍,無所不作,然不敬法及法師者,是壞慧因。現在愚蒙,如此已足,莫更作集愚癡之因,若愚過此,更有何能。」 三、僧:若於僧伽,或出家眾,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駡不毀。又一切種不應分黨,視如怨敵,云汝等我等,應當敬重,猶如僧寶。 祖師教授: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,見碎黃布在行路中,皆不輕越,抖至淨處,如是行持,應隨修學。 ◎小結(修行應學):自能如何恭敬三寶,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。 子二、共學 分六: 一、隨念三寶功德差別,數數歸依者→數思惟如前所說,內外差別,及三寶中,互相差別,並其功德。 二、隨念大恩恆勤供養,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→三摩地王經云:「由佛福德獲飲食,愚夫不知報佛恩。」此是以獲飲食為喻,隨自所有一切樂善,悉應了知是三寶恩,由報恩德意樂供養。此中復二: (一)供養事 有十: 1、供養身者→親供養真佛色身。 2、供養塔者→供為佛所建塔等。 3、現前供養者→於佛、佛塔,現自根前而設供養。 4、不現前供養者→佛佛塔非現在前,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。又若於佛涅槃為供佛故,造像及塔,若一數等,亦非現供。於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養時,應憶法性無差別,先當遣意供養一切,極為切要。 5、自作供養者→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,而令他作,唯自手作。 6、教他供養者→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諸有情貧苦薄福,無力供養,若教此供,當獲安樂,由悲愍心,唯教他供。又亦勸他共供養者,謂自他俱共同供養。 7、財敬供養者→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,供身什物,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,敬問禮拜,奉迎合掌,唱種種讚,五支徧體,右旋圍繞,又供田等無盡奉施,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,下至供養諸小鳴鈴,散諸珍奇,纏寶縷線,供養諸佛,或佛塔廟。 8、廣大供養者→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。此復有七, (1)所供物:眾多微妙 (2)現前 (3)非現前(4)自作(5)教他 (6)至心歡喜 (7)猛利勝解,而為供養,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。 9、非染污供養者→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,自手供養,殷重供養,不散漫心而設供養,不以貪等雜染供養,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,以隨順物而設供養。 ※若如是財物供養,自無所集無從他求,應於一切世界之中,所有如來諸供養具,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,周徧思惟,一切隨喜少用功力,而修無量廣大供養,攝集菩提廣大資糧,恆常於此以真善心,起歡喜心,當勤修學。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,亦當供養。 10、正行供養者→於下至搆牛乳頃,精勤修習四無量心,四種法集,隨念三寶,波羅蜜多,及能勝解甚深空性,無分別住,於淨尸羅,起防護心,於菩提分,六度四攝,精勤修學。 ※圓滿供養→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。 (二)供養意樂 有六→ 興供養時,有六意樂,能於三寶隨一之所,少分思惟,而生無量廣大果利。 1、無上大功德田。 2、無上有大恩德。 3、一切有情中尊。 4、猶如鄔曇妙花極難值遇。 5、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。 6、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。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◎小結(隨念大恩恆勤供養): 供養注意:恆常、擇妙、量足、信心、勿少為足、迴向 供養時間:恆常時中,於如是等隨應而行,若遇佳節及大時會,當隨力能修妙供養。 恆須受飲食故,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,少用功力,而能圓滿眾多資糧,故隨受用淨水以上,應以先首至心供養。 供養應知:非以糕之瘀處,菜葉黃處,是須擇其妙者而供。 又供茶時,現一切人,如洒揚塵,唯彈少許,不成供養,是霞惹瓦語錄中出。 「當以信犛,耕耘福田。」於最勝田,尚不見如庸俗之田,此是我等無賢善相,故一切時,當勤精進供養三寶。 供養勝利:若如是行,由於勝田種善根力,於諸道次,慧力增長。故於聽聞不能持文,思惟不能解義,修習相續不生,慧力至極微劣之時,依福田力,是要教授。「作詩大善根,我慧依尊故,如夏季江河,雖小極增長。」 祖師教戒:「供養亦復不賴其物,是在自信。」如現實有而不能捨,作是念云:「我無福德極貧窮,諸餘供財我悉無。」 等同博朵瓦云:「於一穢螺盃中,略擲少許香草,念云:『栴檀冰 片妙香水』,是諸生盲欺明眼者。」 如樸穹瓦例子,若於微供輕而弗供,則永生中終是唯爾,若縱微少,發起殷重,漸得上妙,應如此師行持修學。 勿得少為足: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,尚化其身為多俱胝,於一一身,復各化現百千等手,往一切剎,經無量劫,供養諸佛。諸由少許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,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,是於正法極少知解,造次亂言。 迴向:「應當聽聞諸契經中,所有如是廣大供養、廣大承事,由其最勝真實善心,增上意樂,迴向諸佛及諸菩薩。」 三、隨念悲故,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→由悲愍,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。 四、隨作何事,有何所須,皆當供養啟白三寶,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→隨作為何種所作,隨見何種緊要重事,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,於一切種,不應依止不順三寶等儀,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。 五、由知勝利,晝三夜三,勤修歸依 分二: (一)攝分所出勝利 有二四聚: 1、初四聚: (1)獲廣大福者:「佛世尊難思,正法亦難思,聖僧不思議,諸信不思議, 異熟亦難思。」「歸依福有色,三界器猶狹,如大海水藏,非握能測量。」 (2)獲大歡喜者:「若諸日夜中,能隨念諸佛,正歸依佛者,此是人所得。」餘二寶亦如是說。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,是為善得,作意思惟,增長歡喜。 (3)獲三摩地。 (4)獲大清淨者: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。 2、第二四聚: (1)具大守護者。 (2)於一切種邪勝解障,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: 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,造諸惡業,皆得輕微,當得清淨。 (3)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。 (4)為其大師同梵行者,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: 得趣入善士數中,為大師等之所喜樂。 (二)教授所出勝利 分八 (1)得入內道佛弟子: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,然共稱許覺窩與寂靜論師,以有歸依而為判別,謂得歸依乃至未捨。最初入佛弟子者,須由至 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,此若無者,任作何善,皆不能入佛弟子數。 (2)成一切律儀所依處:俱舍釋:「受歸依者,是受一切律儀之門。」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,從此意樂律儀發生。 (3)先集業障輕微滅盡: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「若有歸依佛,彼不往惡趣,捨棄人身已,彼當得天身。」於法及僧亦如是說。故先集罪,有者輕微,有者罄盡。 (4)積廣大福:如前所說。 (5)不墮惡趣:由前應知。 (6)人非人等不能為難:「諸遭怖畏人,若時有歸依,佛法及僧伽,由知苦苦集,正超越諸苦。八支聖道樂,當趣般涅槃,以智慧觀見,諸四聖諦理。此歸為尊勝,此歸是第一,由歸此歸處,能解脫眾苦。」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,而為譬喻。 (7)隨一切想悉當成辦:隨行何等如法所作,若先供養歸依三寶,祈禱成辦,則易成就。 (8)速能成佛:「由信斷無暇。」由獲得殊勝閒暇,遇歸依處,學殊勝道,由此不久當得成佛。 ◎小結(教授所出勝利):如是憶念諸勝利故,於日日中,晝三夜三,勤修歸依。 六、下至戲笑乃至命緣,應當守護不捨三寶: 身命受用,定當捨離,若為此故,棄捨三寶,則一切生輾轉受苦,故任至何事,不捨歸依。作是念已,數起誓願,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。 糾正: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,於彼如來應學歸依,未見根據。 ◎結示(皈依三寶): 違犯學處:若有違犯此諸學處,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。 一、有說違犯六種成捨,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,為命不捨,供養三寶。 二、有說由其九種成捨,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。其於僅是虧損之因。 三、雖未棄捨三寶,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,亦違不言有餘大師,心未 誠歸,故亦成捨。_宗大師抉擇。 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。 若有歸依非唯虛言是依止最殊勝力。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。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。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,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。 承先:念死無常、生惡趣苦,生畏故。 正修皈依:佛是歸依大師,僧是歸依正行助伴,故正歸依是為法寶。若能得此解脫畏故。最下法寶亦是由初修業時,遠一分過修一分德,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,非離此外,忽從他來。 啟後:深信業果 善巧善不善業及其果差別,如理取捨而修正行,是為修法。若不久思二業及果,不如理取捨,則不能遮諸惡趣因,縱畏惡趣亦不能脫此畏。救拔果位惡趣,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,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。